跳到主要內容

中研院法學期刊第36期

2025/03/27
本期刊載林勤富教授、楊雅雯助研究員、林榮光助理教授,以及范耕維副教授與林俊儒博士之研究論文四篇。至盼學界先進能繼續支持與賜教。
期刊連結:https://www.iias.sinica.edu.tw/publication_post/1787/9

研究論文
歐盟《人工智慧法》之制度設計、規範內涵與治理侷限
林勤富

摘要
歐盟《人工智慧法》於2024年8月1日正式成為歐盟法律,作為全球第一部針對人工智慧管制的全面性專法,除其制度設計與具體規定具參考價值外,其適用效力及規範影響力,亦將穿透歐盟疆界,對歐洲會員國外的其他國家或組織在人工智慧治理、標準制定與技術發展方向上產生重要影響,值得深入探討其制度框架、規範內涵與潛在侷限。本文回顧人工智慧帶來的各種挑戰,以及美國、英國、日本、中國與韓國等國的規範趨勢,並以此為基礎,研析《人工智慧法》之重要制度與規定,並從風險分級體系、人類監督、透明度與監理沙盒等面向評論可能的規範影響與疑義。最後,本文亦藉此比較我國人工智慧治理作為,指出潛在不足處與改善方向,以期政策制定者得藉由觀察歐盟立法模式理解國際規範趨勢,強化我國人工智慧之治理。
關鍵詞: 人工智慧、歐盟、人工智慧管制、以風險為基礎取徑、透明度、可課責性。

臺灣暫時性移工制度是否違反國家消除強迫勞動之人權義務?
—以不自由勞動概念檢視國際及本土實踐
楊雅雯

摘要
本文以國際勞工組織(ILO)的第29號強迫勞動公約(C29)之實踐,檢視臺灣移工制度是否涉及國家消除強迫勞動義務之違反。此問題極具重要性,因為帶有強迫勞動風險的移工制度,將使自認合法運用移工勞力的雇主,成為強迫勞動與人口販運的一環,導致系統性的人權侵害,並為供應鏈招來受他國制裁的風險。本文首先指出,臺灣即便非ILO成員國,ILO C29對臺灣仍有規範意義,因ILO採勞動權人權化策略,且C29經聯合國人權公約條約機構交互援引,其已構成臺灣在人權公約下整體國家人權義務的一環。其次,本文提出對不自由勞動的二種理解:「意願模式」與「能力模式」,作為分析C29發展軌跡的架構。意願模式側重保護自願性免於非經濟因素的扭曲;能力模式強調自由勞動需要降低經濟脆弱處境的制度作為。本文指出ILO對強迫勞動的定義看似固守意願模式,但就消除強迫勞動的應對措施已擴展至能力模式。最後,臺灣移工制度,從意願模式觀之,係處罰規範不足、過度剝奪轉職自由;從能力模式觀之,則無力應對移工高額仲介費用的經濟危脆處境,並坐視勞動法令樓地板的缺席。臺灣政府傾向以意願模式的邏輯,回應能力模式下的訴求,移工面臨法令構築之強迫勞動風險,反映的是臺灣對不自由勞動理解的落差。
關鍵詞: 強迫勞動、不自由勞動、人口販運、現代奴隸、移工、國際勞工組織、第29號強迫勞動公約、勞動權、債務約束、能力取徑。

公權力機關對宗教自由之「非故意的不敏感」
—我國相關案例與社會文化脈絡
林榮光

摘要
本文藉由對我國三則宗教自由與一般性法規範產生衝突之案例的討論,指出公權力機關對於宗教自由權益保障之「非故意的不敏感」,是我國政教關係中一個重要且迄今未被注意到的特徵。對宗教自由之「非故意的不敏感」(inadvertent insensitivity)乃是美國學者W. Cole Durham Jr.在對於世界各種政教關係模式進行分類與闡釋時,所提出的一個概念。本文並以宗教社會學界對於傳統中國社會之宗教文化的討論—特別是楊慶堃教授的《中國社會中的宗教》一書—為基礎,指出此一特徵與傳統中國社會以及當代臺灣之宗教文化中的三個面向是相符合的。公權力機關對宗教自由權益保障的不敏感,雖然是我國當前政教關係或法律與宗教之關係中的一個重要特徵,但這樣的特徵並非沒有改變的可能。本文於文末針對我國如何能從對於宗教自由權益保障不敏感的現況,轉變至一個敏於人民本於宗教信仰之特殊需求的模式,提出了數點規範性的建議。
關鍵詞:宗教自由、宗教團體自主權、一般性法規範、非故意的不敏感、政教關係、瀰散性宗教、制度性宗教。

初探臺灣原住民族刑事文化抗辯的適用與意義
— 以花蓮地方法院實證研究為起點

范耕維、林俊儒
摘要
本文以臺灣花蓮地方法院為觀察對象,聚焦於法律實踐的觀察與詮釋,初步考察在臺灣刑事審判系統中,法官如何決定文化抗辯的適用與否及其範圍,釐清現行法制如何形塑法官對文化抗辯的適用及其規範意義。首先,透過判決分析與訪談法官及律師,本文發現雖然原住民族與國家法制的文化衝突型態多元,但文化抗辯適用卻侷限於立法者已制定除罪化規定的案件類型。在案件類型的層次呈現出法院文化想像完全趨同於立法部門的現象。接著,本文也發現在設有除罪化規定的案件類型中,法官對該規定成立要件的理解會因案件類型而有別,進而影響法官適用文化抗辯時,選擇減刑或無罪的判決路徑。關於要件解釋層次中法官文化想像趨同於立法程度不一的現象,本文認為源自於法律規範規制力強度的差異,可能與要件保護利益態樣、法律規定明確性、要件數量、要件實質內涵等因素相關。
關鍵詞: 文化抗辯、原住民族、文化趨同、森林採取、野生動物獵捕、槍枝持有、法實證研究、法律與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