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中研院法學期刊第35期

2024/09/30
本期刊載王曉丹特聘教授、林春元副教授之研究論文兩篇,游鈞量先生、林允中先生之薪傳論文兩篇。至盼學界先進能繼續支持與賜教。
期刊連結:https://iias.sinica.edu.tw/publication_post/1715/9

研究論文
法律解殖之路
—原住民族的主權敘事重構與法律多元轉向

王曉丹
摘 要
當代原住民議題與國家法密不可分,但現行法律框架在原住民尋求正義時卻未必有效,甚至有害。本文旨在回顧殖民歷史和當前發展,提出原住民族的法實踐批判理論。針對原住民族的法律困境,文獻指出,國家法忽視與排除原住民族法律傳統,並建議為原住民族法「騰出空間」,但這些建議尚需進一步補充,找出改變殖民法律結構不正義的方法。本文提出以「承認」為基礎的「就地存在」的法理學,目標為變革法律權力結構,包括法律多元化的三個敘事重構:首先,重新定義領土主權概念,以反映部落主權的非排他性和流動性;其次,遠離現代法律技術和現實,使多層次的部落治理和交疊管轄行動獲得合法性;最後,反思「他者化」的法律如何削弱原住民族的抵抗能力,致力於創生法律與鼓勵法律主體能動。法律解殖之路在於重建後殖民主義法律想像,使原住民族擁有更多自主性。
關鍵詞:原住民族、法律時空、主權、管轄、法律主體、後殖民主義、法律多元、法律敘事、法律地景、法律傳統。

依附環境法發展的氣候訴訟與有限的司法對話
— 臺灣氣候訴訟的分析研究(2002-2022)
林春元

摘 要
目前全球的氣候訴訟研究集中在美、澳與歐洲等已開發國家的指標性案件,對於亞洲國家案件所知甚少,也欠缺臺灣的研究。受到政治環境與制度基礎的侷限,臺灣是否可能發展出氣候訴訟?法院又如何因應?本文以「氣候變遷」、「全球暖化」與「溫室氣體」為關鍵字搜尋司法院裁判書系統中2002-2022年間的案件,分析案件總量、趨勢、引介氣候變遷的行動者、氣候主張的規範依據以及法院回應態度,嘗試補充全球氣候訴訟研究的不足,並嘗試從氣候對話的角度分析相關案件,探討社會氣候意識、法律制度與法院的動態關聯。
本文發現,臺灣不同行動者利用既有環境法律的開放性與回應環境風險之共同目的,將氣候主張依附在環境訴訟中,而發展出與目前全球指標性案例不同的氣候訴訟類型。可惜法院經常漠視人民提出的氣候論述,侷限了相關訴訟促成氣候法律對話的功能。
關鍵詞:氣候變遷、氣候訴訟、法院、溫室氣體、司法對話。

刑事審判事實認定
— 共識事實下的認定客體與評價策略
游鈞量

摘 要
為了使刑事審判認定的犯罪事實形成更廣泛的共識,犯罪事實應該要是一個特定、完整、一致且有理有據的事實版本,事實認定者至少應透過次序比較或比率分析這兩種評價策略之一,來說明犯罪事實版本已達有罪心證門檻。不具可操作性、無法達到無合理懷疑門檻或是可以被其他判斷標準完全取代等批評「次序比較」的論點,忽略了這種相互比較的方式在心理學上的研究成果,與在理論上獨特的功能。而透過「比率分析」以網路的概念理解事實版本,並利用機率作為維持論理一貫的工具,可以回應諸如:主觀機率不得適用於審判中或違反無罪推定等質疑。運用上述概念,不僅可以發現認為酒測器不用考慮誤差值的實務見解,嚴重違反事實認定的基本要求,也能更清晰地理解幽靈抗辯的特殊之處。而循本文所發展的上訴審審查標準,可以避免實務上利用「隧道視野」以及「可能原因不只一個」等概念所造成的疑慮。
關鍵詞: 自由心證、證明力、證明門檻、無罪推定、事實版本、最佳說明推論、事前機率、誤差值、幽靈抗辯、隧道視野。

反實體的科學性認識演化之路
— 論Hans Kelsen的國家學與法科學
林允中

摘 要
本文是以Hans Kelsen的理論事業為對象的思想史考察,以其較為人忽視的主張,即對於「法科學」的追求,為考察的主軸,一方面試圖展現這點是貫通Kelsen作品的核心關懷,同時也以此來解釋他許多論述策略上的選擇,並強調時空及學術的脈絡。首先,本文統整他的國家學,指出對Kelsen而言,解消實體國家概念是法學科學化的關鍵,作為一種「無國家的國家學」的國家與法同一說,正是為此而生。國家概念之所以會成為關鍵,是由於他認為,人類認識的發展存在著從將事物實質化、走向破除實體的演化進程。在自然科學一側,經由解消神的概念,這項進程已經發生;平行對照下,法學成為科學、擺脫「國家神學」的里程碑,就是實體國家概念的破除。最後,Kelsen之所以設想或接受這樣的國家概念與科學觀,與其奧匈帝國背景有關,特別是帝國本身的多元性與維也納現代主義的反實體立場。
關鍵詞:Hans Kelsen、法學、國家學、法科學、國家與法同一說、維也納現代主義。